梅长苏来金陵前就安排好了一切,也是带着“礼物”来的。 在他来了以后关于他的消息很多,太子和誉王为了找“麒麟才子梅长苏”可是差点把江左盟都跑遍了。 仍旧一无所获,直到蒙大统领和飞流交手,直到谢弼告诉了誉王…

梅长苏来金陵前就安排好了一切,也是带着“礼物”来的。
在他来了以后关于他的消息很多,太子和誉王为了找“麒麟才子梅长苏”可是差点把江左盟都跑遍了。
仍旧一无所获,直到蒙大统领和飞流交手,直到谢弼告诉了誉王。
誉王最先让皇后娘娘替他探路找梅长苏,可惜被萧景睿给拦了下来。
这次霓凰郡主比武招亲,正好梅长苏在。
大庭广众下他们二人像约好了一样出现在了谢侯府的棚帐中。
目的显而易见,双方也都是胸有成竹,可惜虽然最终二人都没有成功。
但是也算刷了脸。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场谈话预示了他们的结局。
誉王是到死都不知道,他的表现已经注定了他的不归路。


01
太子和誉王两人前后进棚以后,誉王先跟大家寒暄了几句,还说早知道他们带贵客进京,说自己琐事缠身没能去拜会。
太子一开始没说啥,看誉王表演心里想你那哪是忙,还不是因为互相牵制。
就这样你不是还派皇后娘娘去了吗,一想皇后吃了软钉子太子心里觉得活该。
誉王接着说:
“这位就是苏先生了,果然风采清雅,江左十四州能多年安康,民生平稳,全是多亏了贵盟匡助地方。本王一直想要禀奏圣山,给贵盟予以嘉奖,只是恐怕贵盟心志清高,不屑于俗誉,故而未敢擅动。”
既是奉承又是肯定外加赞赏,这人情练达的心思要是一般人心里可乐坏了,可惜他遇上的是梅长苏。
誉王说的是激情满满,接着梅长苏淡淡的来了一句,:
“在下苏哲,随友入京,与江左盟没有丝毫关系,请誉王殿下不要有所误会。”
站在一旁的太子听到这儿心里乐开了花。
趁机发话:
“此言极是,苏先生就是苏先生,扯那么远干嘛?听说先生有体弱之症,入京是为了游赏散心,不知都去过哪些地方?”
言豫津抢着说,什么清乐坊,上墟市,夫子庙都逛过了。
太子随之表示这都是些俗艳喧嚣之地,不适合苏先生的高雅之人。
随即赠送
净白脂玉加盖皇帝大宝玺章给了梅长苏,表示京城比较好玩的地方都在皇家别院,有了这块令牌出入方便,可以随意游玩。
可是梅长苏转手就送给了飞流。
太子虽然心里不悦,但是也没发作,对他而言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珍贵的东西,再者梅长苏可以可以“麒麟才子”。
更何况誉王还在旁边,总不能让他得了空子去。


看梅长苏收了太子的礼物。誉王赶紧说他那里有千年首乌,别院有药泉。
邀请梅长苏去小住一段时间,谈论辞赋文章。
一看被梅长苏借口寒医荀珍医嘱拒绝,知道当太子面拉拢是不会成功的。
但是他还不死心和谢弼双黄说起黎老先生的手稿,看梅长苏有所动容,大喜“就在本王的藏书楼内。
如果先生想看,尽管到府中来,绝对没有人敢拦先生的大驾。”
不提赠送,明显是诱饵,梅长苏若常去誉王府,就算他想投靠太子,怕是太子也不敢要了。
这“用心良苦”啊。
太子看破了这一点直言多少钱我买了送给苏先生。你舍不得送非要人家来你家看。
这段对话,太子和誉王,较量没有分出输赢,但是结局依然明了。


02
太子是个老实人,也不怎么爱读书,他不懂文人的雅趣,也没有太多会算计的心思。
刚去他并没有和梅长苏客套而是在誉王说话被呛的时候适时说出了自己想要表示的心意。
他很聪明没有多少城府。
既然苏先生是来养病散心,按照太子的想法无非就是游玩。
最实惠的救就是这一块犹如天赐的令牌了。
有了它京城随便玩,没人敢阻拦。
虽然飞流随手给了护卫但是为了“麒麟才子”太子也没在说什么。
反观誉王从开始寒暄到赞颂梅长苏的功绩和自己赞赏他的心意。
而后不管是千年首乌药浴还是黎先生手稿,处处透漏着套路。
他想借着这点诱惑就让梅长苏去誉王府,成为他的麾下。
功利心太重,套路太多,迫不及待,恨不得立刻马上就把梅长苏带到他府上,成为自己得天下的利器。


03
看懂了这两段对话就明白了为何太子最后虽然被贬成献王但是仍然可以活着。
这件事可以看出太子本性是简单的,从后来的表现看他在某些地方确实也带着愚蠢和自暴自弃,和誉王相比确实差了很多。
皇帝封他为太子一来怕是也没有多的选择,二来是他的母亲越贵妃的谋划。
相对于谢玉和母亲的算计,他有些提线木偶的悲凉。
所以在谢玉倒台,越贵妃失势以后,太子很快就失去了往日所有的光辉。
但是誉王不一样同样在深宫中长大,他从小没有亲生母亲疼爱,为了获得父皇的疼爱,他很早便学会了阿谀奉承这一套。
当然也在欲望池里磨练出了心思。
多年来虽然他有诸多谋士但都不十分出彩,就算是秦般若在梅长苏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他所仰仗的就是自己会讨得父皇欢心还有自己的政绩。
他能力比太子出色,哄皇帝的本事也是一流,但是因为母亲的身份一直也只是陪衬罢了。
有手段有野心的誉王最后一败涂地死于狱中,除了夏江和秦般若的挑唆,更多的是内心的不甘。
性格决定命运,就像他第一次见梅长苏一样,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和诱惑。
不甘心,不罢休,被皇帝贬陈普通亲王的时候他不甘心做了这么多年的陪衬,造反兵败自杀。
反观太子的适可而止反而让他活到了最后。